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不要让教育评价变得功利化

不要让教育评价变得功利化

作者:   发布日期: 2022-03-14   来源:教育部评估中心 访问量:

“长期盯着教育评价指标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使教育评价变得逐名化、功利化、显性化、短期化的倾向明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特别呼吁。

在从事一线教学和管理30多年的刘益春直言,目前国内教育系统过分注重教育评价指标。

近年来,国家破“五唯”的政策与措施持续发力,教育评价实践也不断改进,但教育系统长期受“五唯”的影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记者注),形成了过分注重教育评价指标的做法。

在这种教育评价生态下,容易轻视、无视那些难以显示于评价指标之中,但从长期性、基础性、可持续性来看对教育发展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价值的部分。

“教育评价需要用到量化指标,但是为了在教育评价上得高分,在排名上得到好名次,过分盯着指标,对教育发展是弊大于利的。”刘益春打比方道,就像一个病人为降低自己的体温,简单把体表温度降下来而不寻找根本原因一样。

目前,凡是被广泛认可的评价,一般都会进行排名,被评价学校也更多地盯着排名。一到高校排名公布的时候,就会“几家欢乐几家愁”。

刘益春认为,各种排名逐渐形成了教育评价中的办学目标逐名化,这也导致一些教师盯着对排名有重要影响的指标与因素。他发现,一些有水平的年轻教师,说到如何获得某个人才称号时,津津乐道,而说到教学和人才培养时,却提不起兴趣,同事间也很少讨论。

优秀的年轻教师过多把精力盯在人才“帽子”上,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异化现象是现实存在且不容忽视的,刘益春提醒。

“与此同时,过分强调量化指标还会导致办学行为的形式化、人才培养的短期化和趋同化。”刘益春分析说,学校办学行为盯着排名指标,花很大精力研究与跟踪排名指标,会逐渐形成评价什么、重视什么,评什么、做什么的办学行为定式,只追求在评价指标上具有高显示度、快显示度的东西,而不注重内涵建设。比如,文章只看发表数量、发表级别、所获奖励、引用率等,而不重视有什么突破、学术贡献和社会效益。

而在学校追求指标、追求排名的过程中,就会伴随着人才培养注重显性指标、短期指标,缺乏对人才成长的长周期规划,更缺乏人才成长不同阶段的跨部门衔接规划。刘益春提醒,这样的教育评价生态无疑会对需要尊重个性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在刘益春看来,能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教育评价生态才是健康合理的。他进一步解释道,良好的学校评价生态需要教育评价能体现出学校办学的特色、人才成长规律、科研工作的创新特征、社会服务的行业特征。

各级教育,从类型、层次上存在不同特色。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存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这些学校办学目标定位不同,人才培养层次不同。

在刘益春看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没有可比性。教育评价是为了促进被评价学校更好地发展,让学校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使学校趋同化,这应该是教育评价的底线。

同时,他认为教育评价的理想状态是,通过评价强化不同学校的办学优势与办学特色,促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周期的、科学与艺术相统一的过程。”刘益处说,人才培养评价,不仅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科学性,更要关注人才培养的艺术性。侧重于定量的评价往往无法体现出人才培养的艺术性特征的要求。

同时,科研评价的目标应该是让科研人才潜心科研工作,多出好成果,提高学科的科研竞争力,服务国家科研强国建设。

刘益春认为,从结果上看,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量化。但从科研过程看,科研最大的特征是创新性。科学问题识别、科研方法运用、科研成果表达、科研效益创造,都是对科研人员创新性的挑战,对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有着不同程度的要求。他建议,科研评价要体现尊重科研活动的创新性特征,保护科研人才的创造热情,肯定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劳动。

在对大学社会服务评价方面,刘益春建议,应尊重不同大学社会服务所侧重的不同行业,体现不同类型大学社会服务特色与优势,不断强化其学科专业优势,强化大学特色与优势建设意识,使大学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形成良性互动。

最后,他还特别提示道,“即便是一套好的教育指标体系,也需要大家相对淡定与客观地使用它”。



来源:教育部评估中心  时间:2022-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