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华中农业大学以“四个强化”推进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华中农业大学以“四个强化”推进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作者:   发布日期: 2024-10-21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访问量:

华中农业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服务生物种业等国家战略需求,聚焦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通过强化价值塑造、自主培养、交叉融合、全面发展,努力提升拔尖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强化价值塑造,坚持启人以志。一是弘扬教育家精神。定期邀请张启发、许智宏、邓子新等大先生讲科研故事、学科前沿、学术之道,强化使命驱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生命科学世界难题和“卡脖子”技术,激发学生勇担时代重任、勇攀科学高峰的学术志向,培养创新精神和爱国情怀。二是坚持党建引领。成立狮山生物科学英才班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红色实践等思政载体能效。开展“教授红讲堂”,遴选教工党员组成宣讲团,通过党课团课、红色组会等开展理论宣讲,引导学生坚定信念、知史爱党。三是加强思政教育。丰富国情民情教育实践,拓展解决农业领域生物学重大科学问题的使命驱动教育形式,构建拔尖人才培养一体化育人新机制。为狮山生物科学英才班配备思政导师,坚持每年讲授一次专题党课、参与一次组织生活会、开展一次党性分析、进行一次谈心谈话,发挥“导学习、导思想、导人生”作用。

强化自主培养,提升人才质量。一是创新培养模式。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选才机制,结合“英才计划”前移招生关口,确保有志于从事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优秀学生早发现、早培养。实施“4+4”本博贯通培养,本科第4学年开展博士生资格考试,通过后即可进入博士阶段学习。坚持“小班化、国际化、个性化”培养模式,狮山生物科学英才班每届招生20人左右,开设“诺奖进校园”等国际前沿讲座,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开展暑期科研实践项目,办好“成长伙伴”国际暑期学校,积极组织参加iGEM等国际高水平学科竞赛,通过“一生一方案”提升生物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改革课程体系。前置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增加自由选修的前沿交叉课程和特色课程。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跨学院、跨年级自主选修全校专业课程,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全英文讲授批判性思维、文献研读、生物学前沿等课程。整合教学内容,更加注重生物学的整体性和基础性,设置生物前沿交叉、生物种业、生物医学与健康三个专业方向和课程模块,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和领域。三是强化实验教学。改变原有一门理论课一门实验课的授课方式,精选学生应重点掌握的实验技术,整合基础生物学实验、开设综合生物学实验,实行教师出题、学生自主设计,让本科生掌握生物学核心技术,大力提高学生科学表达实验结果、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难题的能力。

强化交叉融合,提升创新能力。一是完善学科交叉机制。建立一流学科资源“转化为课程、转化为项目、转化为平台”的“三转化”机制,将“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贯穿拔尖学生培养全过程。发扬基地班办学经验,依托生物类一流建设学科集群优势,建立跨学科课程体系、成立跨学科教学团队、设立交叉学科研究课题,推动学科资源高效整合。二是布局学科交叉平台。布局“新农科”“新医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以生命科学优势特色学科为基础,建设生物医学与健康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特区,促进生物学与作物学、园艺学、畜牧学等优势农科,生物医学、生物信息、大数据等新兴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为生物科学拔尖人才培养拓宽领域。三是共享学科交叉资源。推动作物遗传改良、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37个国家级、部省级研究中心等平台资源全部面向生命科学类学生开放,接受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生物科学拔尖基地学生100%进一流实验室、100%进科研团队,在教师指导下贯穿第4─6学期开展系统科研训练和科学研究,定期组织实验室体验班、科研团队开放周、学术沙龙等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强化五育融通,促进全面发展。一是实施现代书院制。高起点建设狮山书院,打造高品质学习生活社区,实现校内高岗教授常驻书院、校外大家常来书院、海外名师短期停留书院。书院成立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并定期开展由学生自主发起、校院两级支持的英才学术论坛、“信仰之路”社会实践、“英才在行动”素质拓展等系列活动。二是强化体能训练。以“Healthier, Happier, Higher”3H理念推动体育锻炼,将游泳、长跑作为体育必修课,配备体育导师,开展环湖跑、环校园长跑、野外生存训练等活动,定期举办狮子山杯、齐乐杯等体育赛事活动。三是开设美育类通识课程。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聘请美育导师,开展古今中外艺术经典鉴赏,组织形式多样、品格高雅的艺术实践活动,举办微生物培养皿艺术设计大赛、植物标本大赛等,挖掘学科专业和课程中蕴含的美育资源。四是开展耕读教育实践。开设耕读第一课,组织“耕读在路上”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编写劳动教育系列教材等,充分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功能,培养学生“能吃苦、肯吃苦”的精神。

 时间: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