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不具备“批判性思维”,何来”创造”?

不具备“批判性思维”,何来”创造”?

作者:   发布日期: 2022-05-06   来源:教育部评估中心 访问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创新创造已成为热门话题,但怎样才能实现创新创造,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是要从教育入手。重视教育,学习文化知识只是教育内涵的一部分,大学教育的价值是要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如何去思考,多提出问题,多质疑,不仅知道是什么,应多反问为什么?从批判的角度去思考去判断,得到超出一般性思维的结论。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认为,大学教育改革应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入手,通过持续地启发、训练,从而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一、从知识到思维

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前沿知识等,大学的通识教育,学生们关注的是通识知识。现代科学把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应用类知识。在应试教育中,知识常被浓缩为“知识点”,形成关键概念和公式,并且这些“知识点”往往作为考试的重点出现在考题中,评卷人努力去寻找这些关键词或关键内容评判给分,抓住了这些重点内容,认为就掌握了知识。

对学生而言,往往是能考个好成绩即是获得了知识。通过“大量做题”来识别题型,记住解题技巧,最终达到解题的目的。题目做得足够多,“刷题”的能力足够强,见多识广,这样考试获得好成绩的可能性就大。

大学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通常也是以知识为核心的,表现在对成绩好的学生给予特殊培养,主要体现在“学早一点”“学多一点”“学深一点”。这里仍然是对知识而言的。

那么,教育除了知识之外还有什么呢?

用爱因斯坦关于教育的一句话就是:“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习很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大脑如何会思考,去想问题。”

二、批判性思维教育

大学本科教育应当更加重视批判性思维教育,更好地训练批判性地去思考问题,多质疑多反问为什么?批判性思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Ignorant Certainty”,即“无知的确定性”。高中毕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一般都处于这一阶段。因为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阶段源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有限性。

第二阶段是“Intelligent Confusion”,即“有知的混乱性”。到了大学之后,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包括各种学派。学生们往往感到各种说法流派讲的似乎都有道理,处于一种混乱的不确定性。

第三阶段,就是“Critical Thinking”,即“批判性思维”阶段。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都处在第二阶段,能进入第三阶段的比例较少。这是思维的成熟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在各种不同说法之间,通过分析、取证、推理等方式,作出判断,从而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

“批判性”(critical)不是“批判”(criticism),因为“批判”总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则是指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多是建设性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可训练、可测试的。批判性思维除了在能力层次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它是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称之为心智模式(mindset),是一种超越能力,是一个价值观或价值取向的层次。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价值取向。

三、创造性思维教育

创造性思维是指新的思维、与众不同的思维,它是产生创造力的源泉。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相关,但不完全相同,因为创造力的核心是,发现新规律,发明新产品,运用新方法,解释或解决新问题。

创造性思维第一个来源是知识。知识通常是指学科和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但这里所指的知识还应该包括跨学科知识、跨领域知识和跨界知识等。当前,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培养的学生缺乏创造性人才的第一个原因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问题,我们培养的学生过多局限于专业知识,而缺乏跨学科、跨领域、跨界知识,而这些往往是具有创造力人才所具备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第二个来源是好奇心和想象力。钱教授认为,知识通常是随着受教育的增多而增多。经济学家都是用劳动者受教育年限来度量“人力资本”,并以此测算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是,好奇心和想象力与受教育年限的关系就不像知识与受教育年限的关系那么简单,非常取决于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

创造性思维=知识x好奇心和想象力

不可否认,一个人如果学习知识的时间增加了,而用于好奇心探索和赋予想象力的时间自然就会减少,这就形成对创造性人才教育的一个悖论。这就说明不是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大学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性人才的必要因素——好奇心和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第三个来源是价值取向,即追求创新的动机和动力。当前影响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普遍的短期功利主义,具体表现为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果的浮躁心态和浮夸环境。个人和社会都想在创新上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插个杆子,太阳一照,马上就能看到影子。各种评价机制多奖励可度量、可量化的成果,但是有创造性和长远的成果往往难度量、难量化。短期功利主义也是创新中的“同质性”和创业中的“羊群效应”的深层次原因。

对于追求创新的动机和动力来说,它既包含短期功利主义、长期功利主义,也包含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后者比前者有更高的追求。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一种内在动力,是为提高科技发展水平,让人民生活更美好。这种价值取向是一种心态,一种不可抑制的激情和追求。这里创造性思维等于:

创造性思维=知识x好奇心和想象力x价值取向

现实情况是,具备第一类动机的人很多,具备第二类动机的人也有,具备第三类动机的人寥寥无几。第三类动机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殿堂。

因此,钱教授认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前提是: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从过去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观念。应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列为大学教育的必要环节。增加学生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积累比如写作、沟通、逻辑、统计、伦理、道德课程等以逻辑学为背景的学科。其次要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心态和习惯即心智模式作为更高的教育目标。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如何去思考,追求更深层次原因多问为什么。同时还要有批判性思维教育所需要的宽松和宽容氛围。大学和社会都要创造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条件。要允许学生犯错、失败,允许学生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成长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回答“钱学森”之问。


  时间:2022-05-03